行业前沿

新闻中心

深度分析丨西安高新区硬科技创新人才白皮书“硬”在哪里?

所属分类:行业前沿 阅读次数:103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6日 13:52:59

国家“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意味着增强产业硬科技实力成为驱动创新的国家战略。硬科技之所以“硬”,是因为属于高端先进制造业,处于环节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具有高知识产权壁垒、高资本投入、高信息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控制力等特点,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安高新区,共同了解硬科技创新人才白皮书到底“硬”在哪里。

 

硬科技为国家级“双中心”建设增添动能



作为“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自2021年启动建设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以来,西安高新区以硬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硬科技企业实力持续壮大,硬科技创新人才加速聚集,硬科技产业特色愈发鲜明。2022年底,西安高新区成功获批创建全国第四个“双中心”核心承载区。2023年前三季度,西安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2418.83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省、全市的比重分别为10.2%和28.3%,强劲的发展势头得益于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聚集优势。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共有本科以上人才约30万名,硕博人才约7万名,海外人才近1万名,聚集国家和省、市高层次人才500余名,区级硬科技创新人才1.2万名,外籍常驻人才1000余名。




“硬科技”产业,归根到底要靠“硬科技”创新人才



12月8日,2023年西安高新区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召开。活动现场,西安高新区首次发布了《硬科技创新人才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科学测算了人才资源现状及趋势,同时在系统调研基础上形成《硬科技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目录》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大数据分析、专家论证等方式,从西安高新区6个硬科技产业实际需求出发,形成44个细分领域,面向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区“五上”企业、高成长企业和上市企业等主体,精准采集并预测人才需求数据。同时,按照专业、学历、工作年限、年薪范围、胜任力要求、紧缺程度等维度,开展量化评估,梳理出急需紧缺岗位291个,主要涉及产业领军、技术研发、专业技能三类人才。其中,“非常紧缺”岗位164个,“比较紧缺”岗位85个,“一般紧缺”岗位42个。



硬科技创新人才到底“硬”在哪里



总体来看,《白皮书》和《目录》展现出西安高新区硬科技产业,对人才的创新性、复合性、开放性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人才基础“硬”

经过32年发展建设,西安高新区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的“55611”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了人才聚集的产业基础。《白皮书》显示,西安高新区人才队伍呈现出结构优、国际化程度高、开发潜力大、研发人员聚集等特点,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

——发展方向“硬”

《白皮书》围绕西安高新区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6大硬科技产业关键领域,逐一对标国际一流园区或产业高地人均产值和产业人数,综合考量产业增速、国际形势、产业瓶颈期、需求类型、生产模式等因素,开展人才现状摸底和趋势测算。经过综合测算,预计到2025年,6大硬科技产业人才缺口约3—4万人。

——队伍结构“硬”

《目录》显示,西安高新区硬科技产业要求人才层次更高更新,以机器视觉、人工智能、AI算法工程师等为代表的硬科技创新人才需求最为迫切,占到岗位总数的56.4%。同时,青年人才是企业争抢最激烈的人才,年龄集中在25—40岁之间,以硕博学历为主,具备3—5年行业经验,年薪在20—50万之间,人才队伍年轻有活力。

——能力要求“硬”

《目录》显示,各产业对高端研发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需求强烈。急需紧缺岗位需求数量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光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汽车产业;其中,技术研发型岗位占比最高,超过60%;对领军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交叉学科背景,更需要有资源整合、带领团队、转型升级等综合能力;同时,具有3—5年工作经验的成熟型人才需求持续旺盛。

相信此次发布的《硬科技创新人才白皮书》暨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将为西安高新区硬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进而为硬科技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能,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