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大亿元引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5年全球引才公告】
所属分类:招考公告 阅读次数:46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5日 09:44:59
◆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
◆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陕西省、教育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陕西省面向国家“双一流”重点培育高校,建成了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全、最长、最完整的“建筑科技”学科链群
◆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优势学科第一方阵;6个ESI全球前1%学科,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建有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前50强;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全国第20位
◆在材料冶金、工程管理、机械电子、矿业资源、艺术设计、信息控制等学科行业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
◆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教育部授予首届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图强奋进,求贤若渴。“十四五”期间奋进中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以年均100人的力度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2025年提出“人才强校年”,投入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
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热忱欢迎海内外英才加盟,共谱时代新华章。
一、招聘基本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2.海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
3.符合招聘岗位要求,能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4.适应招聘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5.依托我校申报海外优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须同时符合项目要求的其他条件。
二、招聘类型及待遇
(一)海外高层次人才
招聘类型:海外知名高校终身教授、国际权威奖项获得者、学科领域国际领军者,以及依托我校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讲席学者、海外优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人选。
岗位待遇:
1.聘任岗位:正式事业编制,聘为教授、博导;
2.薪酬待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年薪制待遇;
3.住房安家:学校提供丰厚的安家费及购房补贴,同时按校内政策提供人才房;
4.科研经费:按校内政策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特别优秀的“一事一议”;
5.学术环境: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办公用房和实验空间,保障研究生和博士后招生指标,支持组建青年学术团队;
6.子女配偶:子女享受西安市一流的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源,协助解决配偶工作;
7.人才服务:协助申领陕西省“三秦优才卡”,可享受出行、户籍、教育、医疗、住房、居留、海关、外事侨务、创新创业、旅游、银行、保险等多项绿色通道或人才便利服务。
特别说明:进入“海外优青”终审答辩环节未入选者,按学校引才政策,经评审后可聘为准聘教授、长聘副教授或准聘副教授,并纳入学校“优秀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同时,学校协助申报陕西省引才计划项目,入选者可获得陕西省相关规定的免税生活资助经费(视同政府奖金)和科研经费支持。
(二)国内高层次人才
招聘类型:
1. 讲席教授
岗位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研究领域有系统性、创造性的成就和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内外战略科学家。
2. 领军教授
岗位要求:教授。具备组建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沿交叉领域等取得突出业绩的能力,受到业界公认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科技三大奖二等奖以上获得者。
3. 拔尖教授
岗位要求:教授。具备组建团队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要取得突出成果的能力;在国家科技奖、国家级人才、国家级重大科研与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取得业界认可的成果。
4. 强基教授
岗位要求:教授。具备组建团队围绕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形成突出贡献的能力;在省级科技奖励、优秀青年人才培育、承担国家级科研和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5. 长聘副教授
岗位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在所从事科研领域中获得较高学术成就,具有创新发展潜力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省级青年专家、省级青年人才。
6. 准聘教授
岗位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在国家重点研究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具有创新发展潜力和较大社会影响的国家级青年专家、国家青年人才和地方领军人才。
岗位待遇:
1.薪酬待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年薪制待遇;
2.住房安家:学校提供丰厚的安家费及购房补贴,同时按校内政策提供人才房;
3.科研经费:按校内政策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特别优秀的“一事一议”;
4.学术环境: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办公用房和实验空间,保障研究生和博士后招生指标,支持组建青年学术团队;
5.子女享受西安市一流的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源;
6.人才服务:符合相关条件的协助申领陕西省“三秦优才卡”,可享受出行、户籍、教育、医疗、住房、居留、海关、外事侨务、创新创业、旅游、银行、保险等多项绿色通道或人才便利服务。
(三)高水平博士
招聘类型:海内外高校优秀博士、博士后,包括准聘副教授、助理教授、师资博士后三类。应届博士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博士后、具有副高职称者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业绩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岗位待遇:
1.薪酬待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年薪制待遇;
2.住房安家:准聘副教授、助理教授提供丰厚的安家费及购房补贴,师资博士后享受科研工作室、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
3.科研经费:按校内政策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
4.学术环境: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办公用房和实验空间;
5.子女入学:子女享受西安市一流的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源;
6.人才服务:符合相关条件的协助申领陕西省“三秦优才卡”,可享受出行、户籍、教育、医疗、住房、居留、海关、外事侨务、创新创业、旅游、银行、保险等多项绿色通道或人才便利服务。
三、应聘流程
(一)应聘人员报名
应聘人员请将简历投递至zhaopin@xauat.edu.cn,并在邮件主题中标明应聘学院名称(只能选择一个学院进行应聘),依托我校申报海外优青者请单独备注,要求个人简历信息真实、有效、完整。
(二)资格审查
学校根据应聘条件、岗位要求、队伍建设需求及学校有关规定,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初审,初审合格者简历将转递至相应学院,不合格者不再单独反馈。
(三)综合评价测试
学院对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心理素质、教学科研水平及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形成初步聘用意见,报学校审核批准。
(四)体检考察
学校研究确定的拟聘人员须按要求参加体检,同时重点再次考察其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个人征信等情况。
(五)公示签约
体检考察合格的拟聘人员,在人事处网站面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或者反映的问题不影响聘用的,需在一个月内签订就业协议。
(六)聘用报到
签约的拟聘人员将人事档案转寄至我校,同时持相关材料到人事处签订聘用合同,办理报到手续。
四、招聘需求专业或方向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池老师(高层次人才办公室)
韩老师(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联系电话:+86-29-82202184
+86-29-82202083
联系邮箱:zhaopin@xauat.edu.cn
应聘网址:http://rsc.xauat.edu.cn
学校简介
底蕴深厚 特色鲜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双中心”城市西安,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区。学校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是我国著名的土建“老八校”之一和原冶金部直属重点大学,是陕西省、教育部和住建部“省部部”共建高校。面向未来,学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扎根西部、立足行业、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丝路沿线学科门类最全、培养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科链群 优势彰显
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建成了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全、最长、最完整的“建筑科技”学科链群。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连续两轮入选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建筑学入选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学科。学校现有博士点13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特色鲜明。绿色建筑与城乡规划、现代土木与智能建造、生态环境与新兴能源、材料冶金与工程管理等优势学科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智慧交通、数理光电、化学化工、艺术人文等特色学科实力雄厚;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文物保护、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是陕西省属高校首个入选学科,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总论学科进入全球前1%。建筑与建造环境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200名。6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13个学科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榜单,建筑学始终位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学校统筹推进“四+”转型升级,建立交叉创新研究院,探索构建多学科联合攻关科研机制,发展动能愈发强劲。
立德树人 木参九天
学校现有22个学院,67个本科专业,2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100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学校累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2项,全国优秀教材奖3项。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学校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陕西高校第一。学校持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启动本博贯通培养。学校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包括14名院士在内的3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人才强校 师资雄厚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人才跃升”工程,对引进人才实行准长聘岗位管理和高年薪制待遇,有效吸引激励稳定人才;实施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搭建人才集聚平台,产出一流成果;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有尺度有温度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与岗位聘任路径多元、不拘一格;构建“青蓝学者”、“雁塔学者”、“圭峰学者”三层次特色化阶梯式“优秀青年学者”培育体系,助力青年人才加快成长。拥有在职院士3名、校友院士11名,“万人计划”入选者10名,国家“杰青”“优青”10名,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优青”、“青拔”等领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科技报国 服务发展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201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科学探索奖1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学校建有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智库、国家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平台15个,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3个。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和“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获批陕西省首家“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省高校第一批大学科技园,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以人为本 全心保障
学校大力加强优质基础教育平台建设,人才子女可享受全省领先的附属中小幼基础教育资源。附属中学成功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获“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荣誉,附中学子多人考取英国牛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近半个世纪以来,附小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校风和省前列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西安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西安市中小学美育创新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是“陕西省示范幼儿园”。全过程高质量基础教育保障人才无后顾之忧潜心教学科研,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